2024年2月6日,中国科学报:《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着力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
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4/2/378315.shtm
2024年,我最想为学生做的一件事就是进一步深化科教融汇,将科研转化教学工作落实落细,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加速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
这一想法源自去年9月,在与中信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国家能源集团等大型央企的一系列合作交流中,大家纷纷表示企业对于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毕业生有着很大的需求。
不久后,我又在学校的昌平校区组织了一场学生座谈会。会上,我发现同学们都很关注这个话题。有人希望学校能搭建更多支持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活动的平台,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有人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不同学科方向的老师提供交叉学科领域的赛事指导;有人直截了当地提出朝阳、昌平两校区的老师、学生和实验室存在时空同步难、协调不便捷等问题。这些我都一一记录下来,并逐一推动解决。
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持续深化科教融汇,形成教学科研协同“育人链”,着力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几年前,我就曾提出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与高水平科研团队,以“学科交叉、开放共享、强化实践”为核心,将科研成果转化纳入教学,开展科教融汇和项目式教学。为此,学校搭建了“1+9”校院两级学科交叉创新实践中心,通过开放共享,满足不同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需求。
过去两年,学校更是从人、财、物等多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为深化科教融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方面,我们建立机制,鼓励各学院的高水平科研团队,特别是学科交叉班导师进驻学科交叉创新实践中心,尽可能将学科前沿的科研项目和实验设备带到昌平校区。
另一方面,我们优化课程,开设了基于科研转化教学、赛教融合、创赛融合等的一系列项目式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定制式、个性化、专业性的辅导资源。
同时,我们技术赋能,加大经费投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建成北京化工大学数字化智能教学未来中心,提高了实践教学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
在调研中,我发现北化工是少有的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涉及的多个业务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的高校。我们上线的实验室开放预约系统,能将老师课表、学生课表、实验室课表融合成一张数据表格。在系统中,教师、学生、实验室能便捷地实现时间和空间的匹配,降低了师生互通的时间成本,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率,充分体现出数字化建设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2024年,我们将以学校建立的学科交叉创新实践中心为依托,以真实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契机,进一步构建“项目式-综合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高水平科研团队或不同学科科研团队合作,让学生真实进项目、进团队、进现场,深度参与多学科复杂问题的构思、研讨、设计、实验等,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推动学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更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此外,创新实践中心也将直接参与科研成果转化、军民融合、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直接参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